南京杨柳村“九十九间半” (下)

日期: 2024-05-02 11:10:36|浏览: 17|编号: 6300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南京杨柳村“九十九间半” (下)

3、杨柳村“九十九半”古建筑技艺

明清时期南京的民居不同于江南水乡的柔美建筑和皖南徽州的豪华建筑。 它们呈现出一种雄伟、粗犷的氛围,这无疑体现在大木架、小木饰、砖石墙体、门套(建筑)上。 大致说来:

1.豪华大木架

南京,古都,历史悠久。 特别是作为明初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开国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仍定都南京。 清初,南京改称江宁府,两江总督府设于此。 曾是东南重镇,工商业发达。

同时,南京地域文化所固有的古朴、宏大的风格也赋予了地域建筑同样的性格。 “上原为京畿都城,王化为先,故民以淳宜治”(《万历上原县志》卷三)。 “浙江之美不淡,淮河之美醇厚”(顾启元《客座词》)。 因此,南京在继承当地的建筑文化,融合太湖流域、安徽、湖南等地的建筑风格时,形成了自己浓重、古朴的特色。 其单一的结构有一个共同的风格:华而不实。

屋架分为平面屋架和圆形屋架。 前(大)厅海报多为平抬梁式,用料较大; 侧柱为斗式,用料更小、更经济。 后室(楼板)的屋架比较简单。 梁与柱之间常有直接连接,直白大方。 清末南京的五梁、七梁建筑大多采用连梁法。 对于等级稍高的,屋架之间的纵向稳定构件改为爬升托架和单托架。 由于梁又高又宽,上面的子柱比较小,所以当子柱与梁相交时,就直接落在梁上,而圆厅则按照自然弧度相交,鹰嘴很少。用过的。 这是南京地域性明清建筑的典型做法(图一,彩色插图一、二)。

图1 杨柳村中路大厅剖面图

彩色插图1 杨柳村九九间板中路明室主海报

彩色插画2 杨柳村九九间坂东路大厅一侧海报

殿堂形式多样。 卷轴亭常位于内四圈前方,以弓形亭最为常见(图2)。 亭梁的每一面都有不同的雕刻图案(多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内四圈梁下的蜂头是镂空的,外观方正笔直,不像苏式建筑那样曲折翘曲。 整体结构做工精致但不繁琐,优雅但不局促; 大木框上的图案精致却不复杂,整体曲线舒展大方(彩图3、4)。 这种平和、古朴、宏大的建筑风格,宛如一位淑女,非常符合“南京大萝卜”的文化个性。

图2 杨柳村中路大厅体量

彩图3 杨柳村九九间西路公兴轩1号大厅

彩图4杨柳村九九间西路公兴轩2号大厅

斗拱在南京俗称“驼子”。 清代斗拱的主要结构功能不是突出和支撑屋檐,而是起缓冲作用。 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支持”。 支架还起到装饰作用。 南京的地域性建筑中,除殿梁檩条下和飞檐梁头下安装的简易斗拱(图3、彩图5)外,成群的斗拱几乎缺失。 这可能与明朝初期有关。 与这里制定的“平民住宅不得使用斗拱或彩饰”的规定有关,并一直延续至今。 即使是雕刻华丽的门楼(盖)上,斗拱也比其他地方少。

图3 杨柳村九九间半中路大厅的挑檐、檩条、斗拱

彩图5 杨柳村九九间半中路大厅东侧花厅头部

值得一提的是“鱼龙”图案——鱼龙幻彩图案,在南京地域建筑中应用广泛,可以说是南京地域建筑的一大特色。 如南京江宁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房”中路大厅的山雾云彩,刻有鱼龙图(图4、彩图6)。

图4 玉龙山雾云

彩色插画6 杨柳村九九间板中路大厅明亮的房间,正对着玉龙山的烟云

更有地方特色的是梁头的鱼龙装饰。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梁头常被雕刻成麻叶形状。 马野头,又名“马野云”,《建筑法》中称“云头”。 最常用的是三弯九转马野头。 多用于南北官僚建筑和住宅建筑(图5)。 南京地域建筑的梁头一般雕刻成鱼龙图案(图6)或牡丹花头(彩图7、8),颇具特色。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首先,有厌倦胜利的意思。

传统上,鱼和龙是雨神,用于木结构建筑防火。 还有一种说法是鱼龙起源于印度的摩羯座,随佛教传入。 摩羯座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有着长鼻子和锋利的牙齿,以及鱼形的身体和尾巴。 它是河水的精华,是生命的基础[9]。 总之,鱼龙图案的运用表达了人们趋吉避凶的意愿。

二是鱼跃龙门,寄托美好愿望。

古书中有很多关于鱼变成龙的记载。 西京赋云:“海鳞化龙。” 《水经注》卷四:“尔雅曰:‘凤,金枪鱼’。出宫穴三个月后,登龙门,成龙。否则,可点额而归。”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观传五十七:“受其所收之士,曰邓龙门。《三秦志》云,河津有龙门,水闭,江海中的大鱼聚集在龙门之下,而上面却像龙一样。”

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度。 “朝为农夫,晚登帝殿”(明郑文康《平桥皋·郭廷徽授陇右序》卷九)。 普通百姓都渴望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身份。 “鲤鱼跃龙门”已成为人们的美好信仰,并延续至今。

图5 三弯九转麻叶头 图6 南京南曲亭太仓巷39号梁头鱼龙

彩图7 杨柳村九九间板中路大厅东侧花厅梁头侧面

彩图8 杨柳村九九间板中路大厅主梁

2、简单复杂程度适中的小木饰

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房”房屋门窗大部分缺失,损坏严重。

门可分为外门、屏门、内墙门等。

外门:多采用实心门(板门)。 门扇上常刻有铭文,或用竹片包裹,或用铁皮覆盖。 在上面钉上钉子,可以巩固财富,形成幸福、长寿等吉祥图案。

屏门:安装在府邸大厅或轿厅中央柱子之间的室内门[10]。 由四到八扇门组成的平板墙,只有在婚礼、葬礼或贵客到来时才临时打开。 平时不开放,只能从两侧进出。 当所有纱门都打开的时候,从门厅往里看,就会有“庭院有多深”的感觉。 。 纱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但目前能完好保存的并不多。

内墙门:多为实心门(板门)。 与正门类似,门扇表面往往贴有精美的对联,给人一种浓浓的书卷气。

窗有长窗、半窗半墙、横窗等,图案、图案多种多样。

长窗:多为落地窗,兼具门窗扇的功能,布置在明亮的房间或大厅各开间。

半窗半墙:常用于大厅次室。 高度约为长窗的一半,底部有矮墙。

横风窗:建筑高度较高时使用,平面长方形,安装在长窗或半窗上。 窗玻璃的图案与其下面的窗户基本相同。 杨柳村的“九十九个半”横风窗相当精致,比如东路大厅。

由于损毁较重,杨柳村的“九十九间半房”没有南京民居常见的双闭窗。 这种窗户在南京的建筑中很常见,尤其是房屋最后一个入口处的二楼窗户几乎都是这种类型。 与北方双开窗下采用的窗台墙不同,南京的双开窗和半开窗下多采用裙板,很少使用窗台墙。 厅堂次室柱间落地窗下的裙板往往是装饰的重点,外部饰有雕花栅栏。

3. 优雅的砖石雕刻

南京民居的砖雕、石雕也繁简,抛光砖墙门别具一格。 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石库门相同,宽阔的石门框、石门槛。 上坎下有各种麻雀形石雕、砖雕,以减少跨度。 入口门框上的石雕、砖雕是装饰的重点(图7)。 上砖门楼古朴典雅,上门槛由数层抛光砖砌成拱门。 中央牌坊的中门常刻有铭文,寓意深刻,艺术品质很高。 两侧雕有砖雕悬莲柱; 上檐仅用大砖砌成。 挑出来,边角凸起(或饰有各种砖雕),曲线温柔优雅,简约有灵气(彩图9、10)。 薄砖门脊多见为钩状。 屋脊上多饰有爬山虎,寓意家家如爬山虎,历久弥新,郁郁葱葱。

图7 杨柳村九十九个半砖门盖

彩图9 杨柳村九九间半东路大厅前的门楼

彩图10 杨柳村九九间半东路大厅前门楼部分

特别巧妙的是,门楼前后的墙壁非常厚实,而且往往很深。 因此,当两侧的门关闭时,可以隐藏在门房两侧的凹入空间中,并且具有平坦的表面。 两侧墙壁上还设有石孔,用于插入门栏和固定门扇(彩图11)。

彩图11 杨柳村九九间半中路大厅正门门栏洞

南京的细砖不仅用在外墙,一些殿堂的内墙上也用细磨的明面方砖,俗称“清风二袖”[11]。

明初,古镜式柱基在南京流行,后来被北方等地的许多官式建筑所采用。 清代,南京建筑中石柱基础式样逐渐增多,民居石柱基础多为鼓墩式,杨柳村就是如此。 一般来说,南京传统民居所用的石材没有徽州那么多。 一般来说,除了墙底和墙基的石条、天井的大方青石铺地、柱基、石库门的门框、防盗窗外,还有其他石材很少,石柱和石漏窗就更少了。

有趣的是,南京城外的古建筑使用石材相对较多,这可能与南京城外群山环抱,取材方便有关,比如“九十九半”石库门杨柳村(彩色插图12)。

彩色图12 修复后的杨柳村东路后楼北墙门楼

4. 总结

历史上,南京战乱频繁,人口不断迁徙,各地建筑技术交流融合。 特别是太平天国以后,数十万湘军被解散,定居南京及周边地区,对南京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京位于安徽南、西、北、江苏中部扬州。 各地的建筑文化相互渗透、交融。 例如南京南部的高淳、丽水、江宁等地与安徽相连; 北接六合、浦口,与江苏中部的安徽天长、滁州、扬州接壤。 相连地区的古建筑文化具有局部融合的特点,展现了南京南北地域建筑的特色。 东西方的一些差异逐渐发展出一些共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杨柳村的“九十九半”古建筑结构严密,布局合理。 整个建筑群中的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门和家庭,形成自己的体系; 大木架、小木饰、砖石雕刻等也别具一格。 例如:中路有深深的庭院,各厅后墙有砖雕门楼,华丽而精致; 无论是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大木梁,还是用于装饰的小木门,如落地格子门、平开窗、隔断、栏杆等。 砖砌门楼、砖雕等雕刻精美而不复杂,曲线舒展、飘逸。 这种古朴大气的建筑风格不同于皖南徽派建筑的张扬[12]和江南苏式建筑的书卷气。

作为十朝古都,南京的民居建筑风格由明清江南民居的柔美转变为豪放、直爽的大气,这在古建筑手法上无疑得到了体现。 它在我国古代传统民居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与现场测绘的学生有:王艳、陈思静、宋同庆、夏学兵、冯双元、白国柱等)

笔记:

[9]徐乃祥,崔彦轩. 谈龙[M]. 北京:故宫出版社,1987:40

[10] 陈从洲等. 中华堂—江南篇[M].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4:287

[11]李金明,周建中(主编)古建筑砌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3

[12] 由此可见,目前的南京建筑在建筑领域和各行各业中流传,属于“徽派”风格,这实际上是一种谬论。 基于这种误解,南京及周边地区被修复和建造的所谓“徽派”建筑比比皆是,甚至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各种展示的成功范例,令人遗憾。 这种造作的行为应该尽快改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