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

日期: 2024-04-29 18:09:32|浏览: 9|编号: 6100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请自鉴内容实用性。

榆林古城

东临驼山,南临渔阳河,西接玉溪河,北依红山。 榆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为了再现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有必要对古城墙进行研究。 现将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以及古城墙的修建叙述如下:

(一)榆林古城的由来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河套以南草原交界处。 修建工事防御蒙古游牧部落南侵,是农耕人民的最佳选择。 榆林市位于长乐堡和保宁堡之间,左依山,右依江,是一座雄伟的城镇。其城东邻驼背山。

山西临玉溪河,南临玉阳水,北依红石峡。 因此被列为明代九重镇之一的延绥镇驻地。 据《延绥镇志》和《榆林府志》记载,榆林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 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朝命绥德延绥镇刺史王振在图林庄(今普惠泉)修建榆林城堡。 城座长度不超过百米。 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太守于子俊在城北(今观镜滩)增筑城墙。 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镇治所由延绥迁至榆林堡。 因此,该镇又称榆林镇。

(二)古城池的沿革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总督黄宪首次向北筑城廓。 从南至今,神殿周边地区俗称北城。 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总督熊修瞻筑南城墙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明朝都督姚默改为此名)。正德末年),俗称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将军邓章扩建修建南关外城,推至渔阳河畔,俗称南城。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三托渔阳。 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多次修筑榆林城墙。 除了增加高度和厚度外,他们还陆续完成了整个城墙的外部青砖包层。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墙增筑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真武门; 南城一门,即镇远门; 西城门有光裕门、玄武门、龙门四门。 德门和新乐门; 北城墙无城门; 中部有镇北城楼,加上城门城楼、城墙四座角楼以及东城墙上的寻地楼、关元楼,整个城墙上共有城楼14座。 城周长5354级台阶。 东、南门有瓮城,还有千斤门,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朝时期,榆林城墙曾多次修筑。 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墙被流沙掩埋。 当时,关中地区的回民正在起义。 道显常翰下令废弃北城,北城墙自东向西收缩至光裕门。 438 英尺。 随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修缮加固。城墙上。 直至民国时期,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外城墙面积2.1平方公里。 1938年、1939年,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渝曾描述:城地平坦,街道宽阔,城墙坚固厚实,犹如北京。 然而,大部分城楼因军事资源而倒塌。 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仍保存完好。 城东南角魁星楼遗址至今尚存。

(三)古城墙修建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为完好。 当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墙周长6761.5米。

据有关资料显示,榆林城墙上宽三尺,下宽五尺,高三尺六尺。 其高三尺六尺,约12米。 据介绍,北京明城墙高11.6米。 榆林是九大重镇之首。 由于军事需要,城墙的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上建有1700多个砖垛口。 据说有七十二座罗城,这里还安装了火炮。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浚耀商务生活网上看到的!